21點遊戲來由

21點遊戲畫面
廿一點
(英文:Blackjack),是使用撲克牌玩的賭博遊戲。亦是賭埸中莊家優勢在機率中最低的一種賭博遊戲。招財8
二十一點的前身是在1700年左右起源於法國賭場的「vingt-et-un」(法文中21之意),當時的遊戲對於兩張牌的廿一點並未提供三比二的賠付分紅。

起初21點在美國並不流行,因此賭場試著提供各種額外的獎金吸引賭客參與牌局。其中之一的額外獎金是當玩者手中同時擁有黑桃A和黑色的J(黑桃J或梅花J都可)時,獎金將會變成十倍。這樣的牌稱為「black jack」(黑傑克,廿一點),而這個名字就漸漸成為美國版廿一點遊戲的名稱,即使後來這項額外獎金規則停止,「black jack」名稱還是繼續存在。規則發展至今日,「blackjack」已經不一定需要包含J或黑色的牌了。

21點(Blackjack)一般規則

真人視訊21點遊戲
如果您是21點的初學者, 則您必須首先學習簡單的21點規則. 正如您將很快學到, 21點的各種牌型及打法策略. 當您離開牌桌的時候手裏收穫了不菲的籌碼時, 在這一刻您會明白如果知道21點規則, 21點的輸贏確實可以掌控!

學習21點很容易.在21點規則中有一項基本教育技能需要掌握, 即知道如何追牌.憑藉此技能, 您想獲取一手牌接近21分而沒有冒險, 並且比出牌人更接近21點. 超過21點稱之為爆破;這可是壞消息, 因為您的籌碼將開始很快消失. 這種快節奏牌遊戲的一項優點是玩家與發牌人單獨進行競爭. 發牌人不存在戰略, 因此21點的初學者應該不會為找到一位好心並健談的發牌人而為難. 發牌人可以提供21點的課程並給予有價值的提示. 同樣, 它適合牌桌上的其他玩家.(沒有21點規則聲明玩家不可以披露他們的牌, 等等. 這將在稍後討論. )

21點(Blackjack)的牌值

21點真人遊戲算牌
A的牌值11或1, 所有面朝上的牌值10. 並且所有牌的數位值是牌上的數位. 忘掉花色, 因為他們在21點規則中不重要.21點或“自然”等同於等於10的任何牌加一對A(這樣才等於21). 在多數賭場, 這經常支付 3:2 的費用, 例如 , 下注 $10收到 $15 贏獎. 21點可以僅在頭兩次發牌中實現. 所有其他組合不過是21.

沒有正式的21點規則.不同賭場的21點規則會有所不同. 然而, 發牌時您始終會得到兩張牌. 您將根據發牌人所顯示的情況做出出牌. (他們之中的一張牌直到所有玩家結束牌局的時候都面朝下). 因此, 擁有一個自己的奇妙數字. 您將以此數位要牌(拿牌)並且停牌. 發牌人會始終在17點或17點以上停牌, 並且只有達到17點時才要牌. 憑藉這一新知識, 練習的最佳方式只出兩手牌;一手給玩家, 另外一手給出牌人. 針對發牌人遊戲並且一旦決定停牌, 將發牌人隱藏的牌翻過來. 記住, 作為發牌人, 您只有達到17點時才要牌, 並且在17到21點之間停牌.JBT百家樂

21點真人遊戲
視訊21點黃金俱樂部
擁有最高點數的玩家獲勝,其點數必須等於或低於21點;超過21點的玩家稱為爆牌。2點至10點的牌以牌面的點數計算,J、Q、K 每張為10點。A可記為1點或為11點,若玩家會因A而爆牌則A可算為1 點。當一手牌中的A算為11點時,這手牌便稱為「軟牌」(soft hand),因為除非玩者再拿另一張牌,否則不會出現爆牌。莊家在取得17點之前必須要牌,因規則不同會有軟17點或硬17點才停牌的具體區分。每位玩家的目的是要取得最接近21點數的牌來擊敗莊家,但同時要避免爆牌。要注意的是,若玩家爆牌在先即為輸,就算隨後莊家爆牌也是如此。若玩家和莊家擁有同樣點數,這樣的狀態稱為「push」,玩家和莊家皆不算輸贏。每位玩者和莊家之間的遊戲都是獨立的,因此在同一局內,莊家有可能會輸給某些玩家,但也同時擊敗另一些玩家。牌桌上通常會印有最小和最大的賭注,每一間賭場的每一張牌桌的限額都可能不同。在第一筆籌碼下注後,莊家開始發牌,若是從一副或兩副牌中發牌,稱為「pitch」牌局;較常見的則是從四副牌中發牌。莊家會發給每位玩家和自己兩張牌,莊家的兩張牌中會有一張是點數朝上的「明牌」,所有玩家皆可看見,另一張則是點數朝下的「暗牌」。若是四副牌時,發牌時點數會朝上,若為「pitch」牌局則發牌時點數朝下。在美式的廿一點遊戲中,若莊家的明牌是A或價值10的牌,莊家會確認他的暗牌是否會形成廿一點。這項確認會在所有玩家選擇之前進行,但進行前會先詢問玩家是否需要「保險」(insurance,在明牌是 A 的情況下)。若莊家的牌為廿一點(blackjack),則所有的玩家即時算輸,將損失第一筆賭注籌碼,除非玩者本身也是廿一點,或形成同點數的 push 狀況。(在某些美國的賭場,莊家採用歐式的規則,在全部玩家都出手前不會先去確認暗牌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當莊家的牌揭開後為 廿一點時,則所有沒有廿一點的玩家算輸。)

兩張牌點數相加為21(一張A再加一張價值10點的牌)稱為「廿一點」(black jack),擁有這副牌的玩家即自動成為贏家(除非莊家也同時持有廿一點,這種點數相同的情形就稱為 push)。擁有廿一點的玩家可贏得下注籌碼的1.5倍。部份的賭場僅付給1.2倍的金額;但通常是在僅使用一副牌遊玩的賭局中。

通常每次以四至六副撲克牌遊玩,直至玩剩一副或一半為止,再重新洗牌。

21點二十一點真人視訊遊戲-贏家首選平台

賭博與投資系列之四:21點的老故事

賭博與投資系列之四:21點的老故事

 

1960年代初,一位名叫索普(Edward Thorp)的美國數學家利用剛出現不久的計算機找到了21點遊戲中的機會,發展出一套通過計牌(card counting)打敗賭場的方法。索教授理論付諸實踐,用自己的計牌法連連大勝賭場,很快上了黑名單,眼看賭不成了,於是索某人就寫了一本書!

索普的《戰勝莊家》(Beat the Dealer)狂銷70萬冊,榮登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榜(想起了我的《亂世華爾街》,慚愧中...),版稅收入遠遠超過了賭博所得。 這也再次說明一個道理:賣鏟子比挖金子容易賺錢。

索普計牌法的原理並不難。 先講講21點的規則:玩家和莊家(賭場)對賭,看誰手中牌的點數之和更接近(但不能超過)21點。 10,J,Q,K都算十點,2至9 按各自點數計算,A可以算1點也可以算11點。 例如下面的一手牌可以算8點,也可以算18點。

牌局開始,玩家和莊家各發兩張牌,莊家的牌一明一暗(例如下圖)。 然後玩家先做決定:可以抓牌,做加倍等特殊行動,或在任何時候選擇「停」。如果玩家超過21點(爆牌)就直接輸了,否則「停」後輪到莊家行動。 莊家不能「見機行事」,只能按固定規則:手中的牌達到17點或以上必須「停」,否則必須抓。最後雙方比誰的牌更接近21點。

此外還有個特殊規定:一張A和一張十點牌(10,J,Q,K)叫「黑傑克」(Blackjack),拿到者直接取勝。 如果玩家拿到黑傑克,可贏取1.5倍籌碼。莊家拿到黑傑克只能贏取1倍籌碼。

很明顯,21點遊戲中莊家和玩家各有優勢。 莊家的優勢在「後發制人」:玩家如果先爆牌,莊家可以不戰而勝。而玩家的優勢在於靈活機動,可以根據自己的牌和莊家暴露的那張牌決定戰術。此外,黑傑克3:2的賠率也有利於玩家。

十點牌和A越多,出現黑傑克的機會越多,也越容易爆牌,玩家「機動靈活」的優勢更有價值。 反之,3,4,5,6等小牌越多,爆牌的可能性越小,對莊家比較有利。索普時代的21點多用1副或2副撲克牌,當牌剛洗好時,賭場占據0.5%左右的機率優勢。 妙處在於,隨著牌局進行,某些時候大牌和A的比例會變高,機率會轉為對玩家有利。 索普戰勝賭場的方法就是:通過計牌估算機率,當形勢有利時下大賭注!

一代宗師索普發明了計牌法,又寫了一本暢銷書,然後大徹大悟,上華爾街發財去了,後來又在對沖基金領域闖出了一片天地。索某達人也!

至於賭場這邊,從此出現了一批掌握了索氏武功的「計牌客」(card counters)。 賭場方面想盡辦法將計牌客拒之門外,計牌客們則挖空心思突破封鎖。 貓和老鼠的遊戲玩兒了幾十年,90年代前後,江湖上又出了一樁奇事。

 

賭博與投資系列之三:賭場的優勢何在

賭博與投資系列之三:賭場的優勢何在

 

上次說到,賭場不怕你贏,就怕你不來,因為賭場遊戲基本都是「久賭必輸」。 很多玩家迷信「運氣」,而經營賭場的人相信機率,這就是輸家和贏家的差別。

例如輪盤賭,博彩中玩家可以押任何一個數字,如果轉盤上的小球正好停在這個數字上,賭場賠35倍。 聽著很誘人對吧? 電影《卡薩布蘭卡》中那個從歐洲逃難出來的小青年接連押中幾手22,去美國的旅費就有了。實際情況如何呢?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。

如果只有1-36這36個數字,那麼玩家每次押1元,平均每36把贏一次,贏的35元正好抵消另外35把輸的錢。但賭場在輪盤左邊加了個「0」,玩家的贏面變成了1/37,贏的35元不足以抵消另外36把輸的錢,賭場占據了1/37 = 2.70%的機率優勢,也就是說玩家每押100元,平均要輸2.7元。這還是「仁慈」的歐洲式輪盤賭,美國人覺得還不夠黑,又加了個「00」(見下圖)。 現在平均38把押中一次,玩家的劣勢擴大了到5.3%。

除了押單個數字,輪盤賭還有押紅黑等其他玩法。無論是1賠35的單個數字,還是1賠1的押紅黑,賭場的贏面都一樣。 但兩者之間仍有個重要差別:押單個數字的輸贏波動顯然比押紅黑大的多。 此處先簡單提一句:贏面和波動性是賭博和投資中極為關鍵的兩點。 「久賭必輸」的賭博最好不要碰,實在要玩就挑輸贏波動性大的;「久賭必贏」的投資則應該選波動性小的。關於這個原理,後文將詳細討論。

回到賭博,絕大部分賭場遊戲都設計的和輪盤賭類似:賭場擁有機率優勢。 這些遊戲中,玩家如果只玩幾手還可能靠「運氣」贏點錢,長期玩下去幾乎必輸,數學中稱之為「大數定理」(Law of Large Numbers)。

然而賭場機關算盡,還是被數學家找到了一處破綻。

賭博與投資系列之二:沒有把握,絕不出手

賭博與投資系列之二:沒有把握,絕不出手

 

很多年前,我經常從紐約的中國城坐「發財大巴」去大西洋賭城,同車的多是在餐館髮廊里打工的勞動人民。他們大都企望在賭場裡改變命運,結果卻往往是送掉了微薄的薪水。記得有一次,鄰座的女孩說她每個星期都去賭場玩百家樂,還有一套取勝秘訣云云。回程的時候聊天,我贏了800美元,她輸了4000。我頓時興致大減,4000美元應該是她一個多月的收入!看著滿車衣著簡樸的同胞,我忽然感到很悲哀,痛恨那些做發財大巴生意的人,簡直是送羊入虎口!我試圖告訴女孩玩百家樂會「久賭必輸」,但她不肯相信,說這次只是「運氣」不好,下個星期再去翻本。

我無語,太多失敗的人把「運氣」當做藉口。 一把輸贏確實是運氣,10000把輸贏就是大數定理(勝率大者幾乎必勝)。在賭場中那些莊家穩操機率優勢的遊戲中反覆下注,輸光豈非只是時間問題? 所以有句話說:賭場不怕你贏,就怕你不來。

投資也是同樣的道理。 股市比賭場好一些,長期看應該是正回報的遊戲。但是由於做莊、內幕交易、印花稅等因素,普通投資者如果「賭」的太頻繁,回報率很難跑贏大市,甚至可能「久賭必輸」。所以,別相信市面上那些教人「快速致富」的所謂「秘訣」,99%是浮雲,99%是忽悠。 最重要的招數不是怎麼出招。

日本江戶時代有位「劍聖」宮本武藏,曾與人決鬥六十餘次,未嘗一敗。 他除了技藝出眾,還有個秘訣:從不和比自己厲害的人過招。

沒有把握,絕不出手。

這就是賭客和投資者都必需牢記的第一招。

透過賭博談投資:如何活著

透過賭博談投資:如何活著

 

當我發現一個遊戲贏率和走勢與自己的選擇和努力無關,這個遊戲在我眼裡就徹底的被封殺了。看著拉斯維加斯里或麻木或紅眼的賭客,心裡納悶,這些人都在幹嘛呢?天上掉餡餅也掉不到你頭上啊。

回了酒店硬撐著睡意去找度娘,本來是想推一篇賭博心理學在生活的應用一類的裝逼科普文章,結果發現了這個。

只好悻悻的感慨,不是賭場不用腦,是自己腦不夠。沒有考慮到極致就沒資格下判定。

賭博和投資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都是要做好防守,保住本錢,然後耐心等待真正的機會。 總而言之,絕對不能在革命勝利前犧牲。

對了,跨年中的拉斯維加斯已經成為露天大夜店。清醒的人都是瘋子。還好我不是。

準備先寫一個「逃學」系列 不是要教小朋友們曠課,而是要和股友,賭友們探討一下「逃命」的學問。

我闡述了對投行交易業務的深刻見解,發表了一番關於世界經濟金融形勢的宏論,順便談了一些交易心得。本以為自己將以高瞻遠矚的專家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,結果兩天後稿子出來了:

華爾街一線操盤手漁陽的「逃命」秘訣

有點小鬱悶。訪談中不過是講了講風險控制的重要性,舉了幾個自己交易中成功突圍的例子,怎麼就成了「逃命」呢?然而仔細想想,卻又不得不佩服記者編輯的敏銳。美國投行怎麼賺錢和中國老百姓有點遠,大形勢的宏論更是不差我這一篇,「逃命」倒是個相對空白的話題。這事聽著有點猥瑣,但對長期投資成功至關重要。石達開覆軍大渡河,主席四渡赤水出奇兵,成敗之間的境界差距或許就在一個「逃」字上。

劉心武老師能從一個秦可卿之謎開始,按福爾摩斯的路子搞出一門「秦學」,咱說不定也能從「逃命」開始,發展出一門「逃學」。

先打個招呼:我思路比較發散,如果扯遠了,各位見諒。

賭博與投資系列之一:活著最重要

近來發現,不少讀者對《亂世華爾街》最感興趣的部分是開篇關於賭博的那一段。 看來21點畢竟比利率掉期更貼近群眾。 其實賭博和投資頗多相似,賭場裡的經歷也對我在華爾街當交易員極有幫助。 書里由於篇幅所限,未能詳細討論,準備在博客里展開談談。

講到賭博和投資,人們通常都急於學會賺錢的招數,其實我個人認為賺錢方法是不容易學的,需要很多經驗和悟性。 初學者要迅速提高「段位」,倒是應該重點先練練防守。防守是有一定套路,可以學習的。在我看來,賭博和投資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都是要做好防守,保住本錢,然後耐心等待真正的機會。 總而言之,絕對不能在革命勝利前犧牲。別以為這很容易做到,且不說我們周圍那些「發財未遂身先死」的賭友股友,即便在投資界絕頂高手中,從雲端跌落者也大有人在。且看幾個例子:

傑西-利弗莫爾:《股票作手回憶錄》中的主人公,投機界不世出的天才,從白手起家一直做到1929年時的一億美元身價,最終申請破產,並於數年後自殺。

約翰-麥瑞威瑟:曾是王牌投行索羅門兄弟公司的超級交易員,後來創建了群星薈萃的長期資本對沖基金(LTCM),一度擁有40億美元的龐大資本,卻在1998年俄國債券危機中幾乎損失殆盡。(《亂世華爾街》中有關於LTCM危機的詳細分析。)

管金生:1988年創辦萬國證券,曾被譽為「中國證券之父」,卻在1995年「3.27國債事件」中馬失前蹄,以致身陷囹圄。

唐萬新:曾經統帥德隆系企業集團,傲視中國資本市場,終因資金鍊斷裂導致德隆帝國土崩瓦解。

上述諸人都可稱是資本市場的奇才,最終卻都失敗了。 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:不注意控制風險,就會發生《漁夫和金魚》中的那一幕:努力奮鬥當上了教皇,結果又變回了海邊的小木屋。

活著最重要。

RSS供稿